2017年,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围绕喜迎十九大学习贯彻十九大、深入推进“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立足本职,敬业爱岗,爱校荣校,在建设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征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一年,《山东财经大学报》继续秉承“为师生服务,与学校俱进”的办报宗旨,恪守“做精致新闻,办名校名报”的办报理念,以“党委行政满意,师生校友爱读”为办报追求,严把导向、求新求变、融合发展,出报36期152个版面(含两期8版专刊),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宣传展示学校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在办报中凸显党报的价值与情怀。
严把舆论导向
作为学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山东财经大学报》始终“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一年来,校报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报道中凸显“权威”表达,传递好主流声音,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
把方向求创新,多个专题既有高度又有深度。2017下半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是学校重要的政治任务。十九大召开之际,财大校园处处洋溢着喜庆热烈氛围,本报提前谋划,创新手段,从2017年9月14日到10月26日(总第1289期-1294期),连续六期重磅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党的十九大”专题报道,每期以一个整版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全面回顾了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事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等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和发展成就,讲述“财大故事”,展示“财大气象”。为了做好这一系列专题报道,报社提前与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沟通,上门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对如何设计版面,编辑们认真借鉴汲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报纸的好做法;为提升阅读吸引力,在精编文字、凝炼标题、精选图片、制作图表上下功夫,连续六期全彩印刷。在报纸印发第一时间,在校园网、校报官方微信及时推送,受到学校师生和校报同行的普遍好评。在当年9月底的全省高校校报学术年会上,烟台大学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报等校报同仁对本报专版给予高度评价,“你们真下了功夫,办了一件我们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儿!”学校一位教授发来微信说:“这些版面既是迎接十九大的新举措,也系统总结梳理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成就,一举两得,好!”
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学校上下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校报及时推出“新时代 新征程 砥砺前行再出发——学习十九大精神笔谈”系列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大进行时”专栏,从总第1292期-总第1302期连续11期不间断,在头版、二三版显要位置刊发消息、访谈、通讯、评论、笔谈、摄影等各类作品达100多件。自2017年10月12日头版推出消息“师生共期盼 喜迎十九大”,10月19日头版头条“我校广大师生集中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盛况”“党的十九大代表、我校党委书记王邵军访谈”,10月26日头版头条“新思想 新时代 新征程——我校师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11月2日头版头条“学校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11月16日头版头条“省长龚正到我校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11月23日和11月30日头版头条刊发王邵军赴德州市、在圣井校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12月14日头版刊发卓志、车滨、韩作生等校领导深入各校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再到12月21日在二版头条推出“贯彻十九大 讴歌新时代 迎庆党代会”摄影组图,《山东财经大学报》紧紧围绕十九大这一重大时政主题,围绕全校师生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热潮,及时全面深入地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拓宽了传播效果。
创新表达手段,确保严肃内容“有意义”也“有意思”。在办报过程中认真深入地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学习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等开设专题专栏,从2017年5月18日-11月23日(总第1280期-1298期)刊发消息、通讯、评论、学习笔谈等文章近30篇,从校党政领导、管理干部到师生代表,共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校党委行政的中心工作,围绕深化高教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等,大力宣传学校教学、科研、人事人才、学科专业、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涌现的新成绩和先进人物。
强化新闻评论的“旗帜作用”,做到舆论引导有力。经过多年精心打造,“财大之声”已经成为本报的一个品牌栏目。2017年,本报依旧坚持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评论员文章10余篇,涉及学习宣传十九大、思想政治工作、高教改革创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每一篇都紧扣当前工作主题,有思考有建议,既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读性,也确保了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全年36期,每期头版都镌刻着学校的重大发展,集中展示学校发展的最新成果。一年来,报社始终把“爱党、护党、为党”贯穿于每一次传播活动之中,把“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落在了实处,在推动学校创建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的征程中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创新传播内容
机关报和行业报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校报在办报思路和办报内容上的特殊性。
坚持“优质内容为王”,做精致新闻。在办报过程中,校报一直重视发挥校园主流媒体的引导示范作用,求新求专,注重表达报纸的内涵和价值。为此,报社严把采写编排文字关,狠抓质量不松懈,在提高选题设置能力和专题策划水平上不断进行深思考,下功夫,出精品。
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做深度新闻。在二版开设“学习笔谈”“教坛先行者”“海外研修成果荟萃”“教育观察”“财经新观察”“学习与思考”等十余个栏目,结合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热点焦点,邀请学校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撰写深度文章,从财经理论到学术科研,从工作实际到学习思考,做到策划出新、时效领先、彰显权威,举好“引路旗”。
关注青年学生需求,做细传播内容。在三版设置“师生面对面”“学子视野”“学院刊物巡展”“访学见闻”“小书吧”等栏目,为学生提供畅谈交流专业学习、读书心得、热点话题等平台。既有专业老师来解疑答惑、推荐经典著述,也有优秀班级、优秀学生事迹报道和优秀学生自办刊物展示等,树立榜样,传播正能量。
此外,本报还通过“学校宣传精英之家”“记者之家”微信(QQ)群等多种形式,整合各学院各单位资源,掌握第一手新闻线索,深入听取师生的真言良策,在栏目设置、报道内容上精准定位,更加突出财经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付科教授转发校报文章时,留言点评校报“抓政治热点、社会焦点、师生关注点,高扬主旋律”,校报通过大量“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传播出财大好声音,讲述好财大故事,汇聚了财大正能量。
截至目前,本报延续2016年全年报纸入选“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精品推荐”的良好势头,2017年全年36期全部入选精品推荐,并且35期位列精品推荐十强榜单。山东建筑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宋守君点赞本报——“办出了高度和品牌,写出了温度和精致,评出了深度和层次,画出了宽度和视野”, 山东广电网络高级编辑张子扬赞扬财大报——“版面端庄大气,编辑思想明确,板块定位条理”。
因为创新,本报正以明确的办报定位、鲜明的办报特色、较高的文化品位、优良的版面视觉效果赢得校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可。
推动融合发展
新形势下,青年学生受众已转向互联网、移动终端。如何让主旋律报道更有吸引力?让“95后”“00后”的大学生易于接受?校报主动出击,进行了进一步的有益探索——那就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已构建的一报一网两微传播矩阵基础上,创新传播思路、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着眼师生需求,推进校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2017年,校报的媒体融合不再局限于简单地与互联网融合,把内容放到网上,而是从内容、平台、技术、渠道等多方面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除传统的纸质版、电子版以外,报社精准运用微博、微信、QQ空间等各自媒体特点,围绕重大选题、重要事件、重要节点等,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深入宣传,构建起“报网”融合发展的大宣传格局。
“新媒体也要讲导向”,坚持财大报官微等新媒体与校报一个标准、一个要求、一条底线。校报官方微信全年推送168条,除精选的校报文章外,大量发布学生原创文章、摄影作品,增加学习十九大、校区攻略、微信原版读报等固定栏目,不定期更新栏目内容,拓展校报的丰富性、可读性和互动性。
借助新媒体“多元、个性、交互、快速和开放”的传播优势,做出校报自己的“时度效”和“精准深”。根据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特性,生成不同的新闻产品,或侧重简明时效,或侧重深度解读,或侧重视觉冲击,或侧重图文并茂等等,做到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立体式进行宣传,打出新闻报道“组合拳”,形成传播合力。
坚持办报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也要讲导向”。一年来,报社在加强全媒体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的同时,不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效发挥校报优势,坚持服务育人、办报育人。
在策划选题内容、丰富宣传形式上下功夫。十九大闭幕后,本报邀请十九大代表、齐鲁晚报记者张刚畅谈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4周年,本报邀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经济日报高级记者管斌来校作“其实雷锋很可爱”报告。对此类重要选题,均以一个整版或多版统筹互补的形式,刊发消息、侧记、学习感言、摄影等作品20余件,通过多种传播渠道教育、感化、影响青年大学生。
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做文章,引领青年学生。如年初流行的《中国诗词大会》、民谣,共享单车热、摩拜进校园等制作专版或专题;围绕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关注的问题,开展“辅修,如何正确选择”“培养自制力,请从今日始”、“创意晨练”等新闻调查。这些选题的共同特点是针对性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通过言论、问卷调查、话题讨论等形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报道,既关切了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又在思辨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大增强了本报的思想性和影响力。
注重人文、书香校园建设,增强大学文化的感染力。重视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阅读等方面的报道,在四版已有“文化在线”等经典人文栏目的基础上,增设“经典讲堂”“辅导员风采”“美丽财大”等新栏目,对王蔚教授校内校外传播《论语》、孙玉太教授的《诗经》课、图书馆有奖阅读、一线优秀辅导员风采、财大四季美景等给予积极关注报道,在熏习浸染之中发挥“成风化人”的作用。
同时,加强校报学通社队伍建设,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激发学生记者的活力和创造力。校报官方微信、微博、QQ空间、山东财经大学壹点号等新媒体平台,在校报老师的统筹指导下,全部交由学生管理、运营、维护。一年来,校报刊发学生新闻稿件、副刊美文、摄影作品等300余件;在山财大壹点号发布优秀文章30余篇,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成才。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我们将继续秉承“为师生服务,与学校俱进”的办报宗旨,多说接地气的话,讲好财大人财大事,用心用力用情办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