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首页 > 领导讲话 > 正文

校长卓志在新学期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017-03-01 15:51:06 

以更强的责任、更积极的态度、更务实的作风,
建设好“双一流”,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校长  卓志
(2017年2月22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处级干部会议。我主要讲四个方面,一是分析我国 “双一流”建设背景和各主要省份的主要做法,二是介绍山东省“双一流”建设方案和特点以及我校的情况,三是分析我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任务、思路和工作要求,四是部署2017年主要工作。
    一、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和各主要省份的主要做法
    (一)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
    在全球高等教育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一种竞争共识,目前有5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台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基本模式都是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遴选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学进行重点投入,支持其在较短时间内跻身世界一流。多年来,我国通过实施“211”“985”等重点建设项目,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从1995年正式启动到2011年第三期结束,中央共投入了180亿元;“985大学”则包括北大、清华加上复旦、南大、浙大、中国科技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的9所高校以及后来加入的其他30所高校。“985工程”一期中央共投入227.7亿元,二期中央共投入225.8亿元,2010年开始三期建设,中央投入264.9亿元。两个工程的开展取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方案》),与之前的“211”和“985”相比有两个重要区别,第一个区别是“211”“985”是以学校为资助主体,“双一流”是以学科为资助主体,突出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学校建设;第二个区别是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将建立以绩效为导向激励约束机制,强调希望建设的是“特色鲜明”的学校。总体来说就是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著名国际高等教育专家阿特巴赫认为,“好的一流大学,好在哪里,一流在什么地方,最终都是在学科上体现的。”从这个角度看,“双一流”是在建设更本质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各主要省份“双一流”建设的主要做法
    国家《方案》公布后,各省市自治区均根据自身情况和高等教育现状公布了“双一流”建设的方案。根据地域分布,我们大体看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省份的做法:
    1.东部地区:广东省计划3年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7所高水平大学建设;上海市开始实施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第一阶段为期三年,投入36亿元;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元,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江苏省自2017年起,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年新增拨款1亿元。
    2.中部地区:河南省计划10年投入31亿元打造世界一流学科;河北省计划每年支持5亿元,直到2020年,3所左右大学达到或接近国家一流大学水平;湖北省每年投入10-20亿元支持高校学科建设,不分省属部属高校,全面开展学科群建设,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群;山西省力争3年内建成国内高水平大学1-2所,3年内建成2-3所区域或行业高水平大学。
    3.西部地区:甘肃省计划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3个世界一流学科,50个国内一流学科;内蒙古自治区到2020年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重庆市力争2-3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宁夏回族自治区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6个国内一流学科、10个西部一流学科。
    总体来看,各个省市自治区提出的建设方案与各自经济和高等教育水平发展基本一致,特别是与“211”“985”体制下高等教育布局极为相似,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各省份基本都已经注意到了此次“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抢滩布局、重新洗牌的最佳机会,此次机会如果丧失掉,将在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被远远的甩在身后。相对于原有体制,可以清晰的看到各个省份虽力度不同,但均最大限度的重视和支持“双一流”建设,决心都是空前的。
    从这些省份的建设方案来看,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
    1.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纵观各省建设方案,均最大限度的挖掘了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在现有较为突出的大学和学科基础上,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规划了提前量,基本上可以做到“有基础的在加油,有希望的要努力”。
    2.最大限度加大资金投入。据不完全估计,此次“双一流”建设,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资金预计投入资金总额极有可能超过1000亿元。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广东省,省市两级政府累计投入高达250多亿,支持中山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和深圳大学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高水平大学,领跑全国。其中,东莞理工学院作为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高校共计获得37.5亿元资金进行“双一流”建设。
    3.配置资源,抱团取暖。各省均在探索新的资源配置模式,积极正面迎接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至少形成了“教研融合”“合力共生”“合并重组”三种模式。以山东省为代表的建设模式,是将科研院所并入高校,可称为“科教融合”模式;以江苏省、陕西省为代表的建设模式,是不同类型高校互相合作,形成战略共同体,可称为“合力共生”模式;以湖北省为代表的建设模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探索省属高校合并重组,可称为“合并重组”模式。
    二、山东省“双一流”建设方案和特点以及我校的情况
    (一)山东省“双一流”建设方案和特点
    2016年12月,山东省发布了《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省《方案》明确,“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多渠道筹集50亿元支持“双一流”建设。2016年,对每个立项建设的一流学科,按自然科学类2000万元左右、人文社科类1000万元左右的标准拨付支持经费。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部属高校,按国家要求予以相应的配套支持。
    省《方案》提出,积极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力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或世界前列;积极支持省属高校争创国内一流,力争一批学科进入国内领先或世界一流。到2020年,全省高校有若干学科进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排名前10%;有50个左右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学科排名前1%,并实现进入1‰的突破;1-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行列,6所左右省属高校每校有3个以上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学术影响力排名进入国内高校前100名,建成国内高水平大学。到2030年,争取有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1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2所大学进入世界高校500强。
    省《方案》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立项条件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一流学科建设布局要对接国际标准,优先支持优势突出学科,冲击世界一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省《方案》明确,把立项建设学科作为改革试点,创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人才及资源配置管理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向重点建设学科倾斜。适应学科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对学术的干预。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计划”优先支持立项建设学科。适度增加立项建设学科研究生招生计划,优先支持立项建设学科增设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扩大立项建设学科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权。
    通过解读省《方案》,我们可以发现除具备各省的共性外,还具备这样几个特点:
    1.山东特色彰显。按照学科分类,整合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集聚资源优势,形成发展合力,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2017年1月,山东省成立了有关科研机构与高校整合共建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基本确定的方案包括山东省内燃机研究所并入山东交通学院、整合省内部分医科资源成立山东省省立医科大学、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并入青岛科技大学。
    2.建设层次分明。明确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力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或世界前列;而省属高校在双一流的定位为争创国内一流,力争一批学科进入国内领先或世界一流。
    3.学科布局清晰。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增加工学、农学类、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提升医学教育学类的办学层次,包括实现差异化的发展,整合理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科类的专业,强化学科、淡化专业,提升办学层次,宽领域、厚基础的培养学生。
    4.推进措施凸显。主要建设措施有七项,分别是科学规划学科布局、强化财政支持、集聚优势资源、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合作交流、强化绩效考评。
    (二)山东省“双一流”建设的启动
    2016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了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共认定立项建设一流学科32个,共计13所高校入选本次的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我校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在入选高校中,我校入选学科少于青岛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4个)、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3个),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同为2个,在省属高校中并列第8名。
    (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启动
    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发布后,学校快速响应,2016年4月,成立了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统筹推进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组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组。之后,学校公布了《山东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按照“扶优、扶强、扶新”的原则,明确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层次、项目遴选、项目建设任务、项目管理与保障措施等内容,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1000万元强化一流学科建设。之后,学校开展了一流学科申报工作,共确定强化建设高峰学科3个,高峰学科5个,高原学科7个,培育学科4个。
    (四)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山东省“双一流”建设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关系。山东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支持高水平学科保持领先水平,鼓励优势特色学科争创一流……带动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的建设目标。省政府是站在全省的高度考量和规划“双一流”建设,而我们是站在学校自身角度,结合自身定位和学科特色进行梳理和建设,两者的出发点有差异,落脚点却一致。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倚赖于一批基础学科和支撑学科,同时,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必须打造学科中的高峰。目前学校的两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就是我们建特色、树高峰的标志性成果。下一步,学校还要在增加博士一级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等方面下大气力力求突破,实现实力增强、特色凸显。学校的这些目标既是服从于服务于山东省“双一流”建设目标,也是助推山东省“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圆满实现。
    2.大学、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由知识构成,其基本内涵是一组相同或类似知识的集合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存在的逻辑起点是学科与知识。学科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是大学的基层组织基础,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
    专业主要是指大学培养人才的平台或载体。一般而言,一个合格专业的基本标志是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稳定的师资队伍、完备的实验实践基地、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学科与专业虽然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和构成要素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专业是学科建设承载的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平台和表现形式,学科是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基础和支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又促进了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模式,就是学科与专业内在联系的生动体现。
    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专业建设,都要涉及人、财、物的调配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质量为本,运用资源配置的均衡原则,协调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在学科建设中,既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更注重学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交叉与渗透,发挥学科群的系统功能,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在专业建设中,既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设计,更注重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在专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和知识贯通机制,为人才培养搭建高水平平台。另一方面,坚持优化结构,运用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原则,重点扶持、优先发展一批符合社会需求并体现学校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和重点学科专业,并着力培育新的学科专业。
    让学生满意、让广大人民满意,应该是大学生存发展的民众基础,也是大学追求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是大学的终极追求,从这一点上来说,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实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双一流”建设提出的“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促进和带动大学的全面建设和真正发展与之不谋而合。
    三、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任务、思路和工作要求
    (一)“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
    2017年,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元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有10项重点任务,其中,建设任务有5项,分别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改革任务也是5项,分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山东省的“双一流”建设以5年为一个周期,计划将立项建设学科打造成为我省高端人才集聚地、科技研创发源地、创新人才供给地,形成标志性成果,从而形成一批高水平学术团队、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我校“双一流”建设与改革任务
    “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双一流”建设基本原则已经确定,但每个学校的建设工作都要因校而异,量身定做。“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大家都在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只有摆正定位、明确方向、发现问题、分清主次、找准突破口,才能在建设的过程中实现赶超。结合学校在国内财经类高校以及在省内高校所处的位置,我着重谈以下五点意见:
    1.精心谋划,有的放矢,修订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2017年1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内容涵盖了“双一流”建设,内容高度统一。学校组建以来,特别是在“十三五”、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定了不同的顶层设计,这些设计都从学校实际出发,凝结了集体智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时至今日,特别是在教代会上经过代表们的讨论,感觉仍有许多不足,尤其是任务不够清晰,时间进度不够明确,责任划分不够细化。学校目前迫切需要根据“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把目标规定好,把任务分解好,把责任划分好,修订《山东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用数据定目标,用数据来考核,真真正正的把山东财经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要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怎么考核都做成明白纸、立下军令状。
    2.人尽其才,悉用其力,用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从全国层面上看,山东省和济南市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积聚一流的人才,对我们学校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我们要调整思路,做好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其次,要内部挖潜,构建高层次人才后备力量成长体系。第三,要大力培养学科领头人,建设人才、平台和成果。
    3.集聚资源,打破壁垒,建好一流的主干学科,带动全校学科发展。学校是一所财经大学,专业门类设置较细,各学院基本是基于专业设置的办学主体,学科概念较为模糊。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必须集中有限资源,打破学院壁垒,真真正正建好一流学科,当务之急是把目前的两个立项一流学科建设好,在此基础上,发挥带动作用,分梯队的建好全校的学科。前边讲了,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确定学科带头人,明确学科带头人是一流学科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发挥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我们的立项一流学科建设成位于省内、国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建设成国家和山东省急需的、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学科。
    4.提升质量,提高效益,发挥绩效的杠杆效应。在2016年3月的处级干部会议上,我做了题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  持续推动特色名校建设》的报告,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在此不再赘述。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依据,以绩效为杠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充分激发学校和学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我们应该注意到山东省一流学科的立项建设周期是五年,山东省将根据“双一流”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组织中期考核、周期验收。同时,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入专门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这也就意味着在我校直面的是省内五年一轮的竞争,优者胜、劣者汰。
    学校一流学科立项建设项目建设期间为2016-2019年,以4年为一周期,具体建设目标按2015-2017年和2018-2019年两期分别执行,其中第一期建设完成《山东财经大学学院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规定的目标,第二期根据第一期建设目标执行结果和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另行确定建设目标。2017年,学校将严格按照以上内容进行考核,发挥绩效的杠杆作用,切实做到学科建设绩效好的大力支持,绩效不好的学科就要退出相应建设等级,干部方面要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5.精准发力,攻坚克难,以创业的勇气推进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的动力是改革,对我们学校来说,必须以创业的勇气进行综合改革,从而推动“双一流”建设,真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四、2017年工作要点(略)